跨部會合作

回首頁 更新時間:2024-04-01

考量日本含氚廢水排放議題涉及多個部會權責,政府已於109年超前部署,組成跨部會因應平台,合作研商與推動各項因應措施,守護我國海域環境與國人海產食品輻射安全、確保漁民權益。

跨部會因應平台相關作業彙整如下:

  1. 成員:包括核安會、外交部、交通部、衛福部、農業部、海委會、國科會等相關部會。
  2. 運作方式:透過4個工作小組,分別對所負責議題進行研析討論;跨部會因應平台每季定期召開跨部會會議共同討論。
    1. 涉外事務小組:負責涉外事務協調聯繫,掌握日方排放狀況、協調臺日雙方資訊交流事宜。
    2. 海域監測小組:負責海域樣品,如海水、漁產等取樣及分析。
    3. 海域計畫小組:負責國家海域計畫推動執行,精進海域監測技術、建立擴散預報機制、強化資訊公開。
    4. 漁民權益小組:負責研析我國漁業經濟影響與確保漁民權益。

跨部會因應會議

更新時間:2024-02-27

跨部會因應平台自2020年3月24日第一次召開會議後,每季定期召開「日本福島第一核電廠核災含氚廢水排放跨部會因應會議」,共同研商討論相關議題與因應措施,歷次會議資訊彙整如下:

我國專家觀察團

更新時間:2024-04-01

政府透過跨部會因應平台運作,掌握日本排放源頭現況,核安會並籌組專家觀察團赴日實地觀察、確認與掌握福島第一核電廠含氚廢水排放最新狀況。赴日觀察後的建議與工作規劃,持續透過跨部會合作執行,滾動精進政府因應措施。

迄今4次赴日實地觀察,相關重點彙整如下:

第1次赴日實地觀察:

  1. 赴日時間:2022年3月23日至27日。
  2. 觀察重點:排放擴散的模擬評估、廢水中核種檢測分析。
  3. 行程說明:
  4. 出國報告:

    2022年04月29日 原能會公布「我國因應福島第一核電廠ALPS處理水排放案之赴日專家觀察團報告」

第2次赴日實地觀察:

  1. 赴日時間:2022年11月27日至12月1日。
  2. 觀察重點:排放設施的興建狀況、日本海域輻射監測現況、日本對漁產的檢測機制與技術。
  3. 行程說明:
  4. 出國報告:

    2023年02月07日 原能會公布「我國因應福島第一核電廠ALPS處理水排放案之赴日專家觀察團報告(第二次)」

第3次赴日實地觀察:

  1. 赴日時間:2023年6月12日至6月17日。
  2. 觀察重點:排放設施的竣工與試運轉狀況、排放流程與異常控制機制、ALPS處理水第三方檢測、生物氚分析技術。
  3. 行程說明:
  4. 出國報告:

第9屆台日核能管制資訊交流會議(含第4次赴日實地觀察):

  1. 赴日時間:2023年10月30日至11月3日。
  2. 觀察重點:實地參訪福島第一核電廠排放設施、瞭解日本管制單位(NRA)針對排放作業的管制情形。
  3. 會議紀要:

    2023年第9屆台日核能管制資訊交流會議紀要

  4. 出國報告:

    參加第9屆台日核能管制資訊交流會議及參訪核能設施出國報告

因應日本福島含氚廢水海洋排放規劃,核安會與各部會合作,以整合型計畫之方式分工完成相關海域輻射監測與擴散分析技術開發、海水與海產、環境生態樣本之輻射監測等相關工作。

主要計畫包含:

  1. 核安會、農業部、衛福部、交通部、海委會共同參與的跨部會「國家海域計畫」。
  2. 核安會、海委會、農業部合作執行的「台灣海域輻射調查計畫」。

國家海域計畫

更新時間:2024-02-15

核安會依據日本福島含氚廢水預計排放時間,擬定「整備期」、「應對期」及「長期監控」三階段之「國家海域計畫」,超前規劃國家海域監測技術佈局,各階段重點如下:

  1. 整備期:2021年7月至2022年12月,以「國家海域放射性物質環境輻射監測及安全評估整備計畫」,完成相關技術整備,主要成果包括:

    1. 建立我國海域氚輻射背景基線,約0.5貝克/公升。
    2. 建置國內第一間生物氚檢測實驗室,於2022年8月正式揭牌。
    3. 開發擴散模擬系統,完成歷史擴散分析,並將於日本排放後提供每日預報。
    4. 建置資訊公開平台,為相關資訊傳遞的單一窗口。
  2. 應對期:2023至2026年,以「國家海域放射性物質擴散預警及安全評估應對計畫」,執行海水、漁產、進口水產食品、海域生態樣本之氚含量監測、每日執行海域擴散預報,以及進行食品及健康風險研究,相關資訊除透過資訊公開平台傳遞,並結合科普展、社群媒體等多元方式推廣。
  3. 長期監控:因應日本福島含氚廢水排放規劃,將於應對期研擬2027年起長期監控計畫,以最佳化運用監測能量,確保我國海域環境輻射安全與民眾健康與權益。

台灣海域輻射調查計畫

更新時間:2024-02-27

核安會為瞭解我國周圍海域環境輻射背景,並掌握境外輻射事件對海洋環境的影響,自2017年起針對我國周圍海域環境進行輻射背景調查,重點如下:

  1. 檢測樣本:海水、海產、沉積物(含岸沙及海底沉積物)。
  2. 分析核種:以多核種去除設備(ALPS)無法去除的「氚」核種,與輻射監測的第一線指標「銫」核種為主。
  3. 調查結果:2017年至今,所測得之分析結果皆遠低於法規限值,無輻射異常狀況。
    台灣海域輻射調查計畫(偵測中心)
  4. 調查報告: